供大肉姜种 大肉姜 姜种 黄姜 生姜 大肉姜栽培管理技术 大肉姜是从闽台地区引进的新品种之一,其生长适应性强,花工少,便于管理,产量高,是目前在我县种植较为理想的姜品种,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。 一、土壤选择 1、土地要求 选择土层较厚、土质疏松、**质丰富、微酸性土壤(pH<8),要求地势较高、水质和土壤无污染、背阳的地块,较好选择有2-3年以上轮作禾本科作物的地块,尤其注意种过大肉姜的土地不能再连作。 2、深耕翻地 于秋冬季节整地,翻地深达35cm,基肥使用堆集发酵后的**肥。 二、姜种选择及育苗 1、选种 选择姜块较肥大、皮色黄而鲜亮、不干缩、未受冻、不腐烂、无病虫害的健壮姜做种。姜种选定后可用大田整畦保种和窑洞保存。 2、育苗 育苗在移栽前30~40天进行,先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消毒土壤,2天后整畦(畦高20cm,畦宽180cm,畦长依地块而定),四周做好排水沟。每公斤姜种分掰成10-12块姜块,去掉不良芽胚,保持粗壮的一芽,少数姜块可根据幼芽情况保留2个壮芽,其余幼芽全部去除。然后用800倍克菌康或1000倍根叶康浸种5分钟。把姜种均匀平铺苗床上(不能重叠),盖上一层3cm厚细土(或火烧土),铺上稻草,盖上地膜。排种前1-2小时需浇水保湿,育苗的苗床温度以22~25℃较为适宜,当温度**25℃时要掀开地膜。生产嫩姜的当姜苗高达1~2cm时底部主根约15cm,这时须根未发出,此时为姜苗移栽大田的较佳时期;生产老姜则在姜芽长出1cm左右、底部还未发根时移栽大田。 3、大田管理 (1)大田土壤处理 每667m2撒施50kg石灰淹田浸水,5天后排水晒干整畦,畦高不低于35cm,畦宽不大于155cm,整畦后再用1000倍甲基托布津喷洒土壤消毒。 (2)栽培时期 一般在每年的清明左右,海拔在300m以上地区种植为清明后10天左右,移植栽培一定要在终霜后才可进行,以防霜冻,采用地膜栽培可提早20天。 (3)栽培密度 一般株距20 cm,行距50cm,每667m2达3700—5000株(长势较弱的姜苗,另行种植),以达到长势均匀,便于管理。 (4)施足基肥 每667m2用发酵**肥1000kg,施于种植沟底部,整畦成扇形状,以利根自然展开,种植沟不宜太深,至少要**畦沟13cm,定植栽培后盖土不宜过厚,过厚影响大肉姜的品质和产量。 (5)追肥 壮苗肥:**次于姜苗出土30cm,每667m2用尿素3kg,过磷酸钙4kg,浇施于株与株之间;*二次于**次施肥两周后进行,每667m2施复合肥5kg。笔架式肥:**次每667m2用5kg复合肥,穴施于株与株之间;*二次,每667m2用6kg复合肥,穴施于株与株之间;*三次,每667m2用钾肥(硫酸钾)5kg加复合肥4kg,条施于种植沟间;*四次,每667m2用钾肥(硫酸钾)10kg加复合肥4kg。每次施肥间隔时间要达14天,采用多次分施,避免姜徒长,影响产量。 (6)田间水管 早季采用遮荫,不宜浇灌水,以防止姜瘟病和姜脱皮。雨季要及时疏通水沟,忌淹水,施肥要结合除草、培土,培土要薄,盖嫩姜1cm厚即可,不能让嫩姜露出土面。以免变绿,影响品质。 4、病虫害防治 姜瘟病:重点抓好姜种选择和消毒。姜地采取3年以上轮作,轮作以豆科或百合科葱属作物为宜,切忌与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和套种。发现病株立即拔除,并在穴内及四周撒施石灰消毒,病株要集中处理,深埋或烧毁,以防病菌传染,要做好姜地卫生,防止积水、串灌等。在姜瘟发生前期,每隔8天左右用克菌康800倍液喷洒或灌根或用波尔多液(1∶1∶100)喷洒。炭疽病: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。枯叶病:用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各1000倍液喷洒,连续两次(每次间隔7天)。地下虫害:每667m2用5%辛硫磷颗粒2-3kg拌细土在生姜栽培时撒施于种植沟内。钻心虫:用5%锐劲特1000倍液或Bt乳刺1000U进行喷雾。大量供大肉姜种 大肉姜 黄姜 姜种 生姜. 电话: